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报告 >> 正文

马胜祥:弘扬“燕文化”精髓、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9-06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区域文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和区域形成以后,文化又具有了民族和区域的特色。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特定文化、区域文化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可以说,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区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力,也是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模式和进程的润滑剂,还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启动和深入发展,文化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主导和核心位置越来越鲜明。因为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活力强劲的经济增长极,还需要开放和谐的区域文化,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这种文化对内应该是丰富多元的、相互借鉴学习而又独具特色和传承的、是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但却是闪耀鲜明时代精神的。她既应该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京津冀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它应在社会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这种文化需要挖掘、需要传承、需要弘扬、需要整合。

二、燕文化的特色与文化精神

燕赵文化是以河北为代表的平原文化。其中之一——燕文化形成于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始于战到国中期,到战国后期成熟和定型。史料记载,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伐齐和燕太子能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燕昭王是对燕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君主。黄金台和重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体现了燕文化“自强不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髓。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第十五首《燕昭延郭隗》诗中说:“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诗中说:“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今河北易县东南、定兴县城南的黄金台遗址——“金台夕照” 即为燕文化之八景之一。另一方面,燕文化体现了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执政为民、与民共乐、谋求共赢、协同发展的执政理念。燕赵文化具有鲜明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其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燕赵风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才、思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点是燕赵地区得以兴旺发达的基础思想。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林立,相互攻伐不断,各诸侯国随时都有被灭忙的危机。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和扩张自己的势力,变革图存、扩大亩制,轻徭薄赋,鼓励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奖励军功,推行县郡制,“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燕昭王设“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才,大力改革内政,任人唯贤,推行法治,加强对官员的奖惩。特别是燕昭王“吊死问疾,与百姓同甘苦”,增强燕国人民的凝聚力。经过28年的变革和励精图治,贫弱的燕国由弱变强。

2、求同存异、协同发展、团结进取的地域精神。燕赵自古崇尚德义的典故将相和,体现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个人相互协调的“和合”精神。“和合”不是盲从附和,不是无原则退让,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各种意见和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化解矛盾。“将相和”、“将将和”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在历史上燕、赵地处胡汉相交,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争战纷纷。为了生存,往往选择不甘屈辱,奋起反抗。因此,勇武任侠之风,成为燕赵地区的一种传统。所谓“燕赵多侠义之士”确实成为燕赵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受到后人的仰慕和追求。

3、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这与燕赵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自古燕赵西部山高水深,遍地丛棘,猛兽出没;平原的土质是冲积而成的“次生黄土”,缺乏经典黄土的“自行肥效”性能,加以战乱频仍。在这样生计艰难的环境里,人们很自然地养成了不畏艰险、互助礼让、淳朴忠厚和不尚奢华的风气。这种传统在民间得到广泛发扬,人们彼此之间,注重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尚名节,贵淳朴,《隋书·地理志》中载“人性敦厚,务在农桑”。这种“俗俭风浑,淫习不生,朴实坚强”的传统,相沿至今。

三、整理、开发、弘扬燕文化的意义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区域的人群应该有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体现为一个区域人群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1、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和活力、形成牢固凝聚力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主要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等内容,燕文化在这些方面均有体现。燕文化为这些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素材,并以自己的鲜明特色使民族精神的主体精神更加突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中最主要内容,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中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2、燕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延续下来的十分稳固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在对自己家园、民族和国家的爱。燕文化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而导致激变,又由激变而导致的文化,刚烈而悲壮,苍劲而激越,慷慨悲歌,催人奋进。面对秦大军压境,燕太子丹送荆柯刺秦王,想以此解燕国之危。萧萧易水,壮士不返。慷慨悲歌是燕文化最大特点,而且慷慨悲歌与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相联系,又表现在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上,闪烁着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深深植根于燕地民众的血液中。从刺秦王的荆柯到明代忠臣杨继盛、从古代河北数次农民起义到保定近代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无不以保境安民、爱国优时为特征,为维护民族、国家荣誉而奋斗。我们一定要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以此教育后代,激励他们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燕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提供有益的借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部分,其中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燕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4、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作用。燕文化在燕昭王时达到高峰,由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纳人才,使弱小的燕国迅速走向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因而黄金台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金台不仅在易县有、在徐水、定兴等地也有。尽管这些台子不一定都是当年燕昭王所筑,有些是后人为纪念昭王爱惜人才所修建的。这种黄金台现象说明中国古代对人才的重视,是燕文化的延续。而且黄金台这个名字自燕昭王筑台至今两千多年,被历史文人墨客吟咏传颂,经久不衰。黄金台成为招贤纳士的象征,成为爱惜人才的代名词,对后世人才观有重要启示。无论对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运用,还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这是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5、燕文化对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具有促进作用。文化是一种积淀,文化是一股激荡人类历史进程的巨大潮力。一个地方如果缺少文化底蕴,就必然没有品位,没有根基和灵气;旅游经济如果缺少文化底组,就必然没有特色,没有优势。旅游业不仅本身能创造直接效益,还能创造大量间接效益和带动效益,而旅游业离开文化的推动很难走向产业化。燕文化资源丰富,在河北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燕文化资源不仅对河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可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燕文化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燕文化是京津冀区域的文化主脉。燕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广义上讲,它与赵文化、齐文化、吴文化、楚文化等相并提,是一个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西起今山西省东北角,北到河北省北部、内蒙南部,东到辽宁省,以河北省北部为主,范围地域涵盖京津,与京津文化同属一脉,时限上包括古今,因而广义的燕文化可归纳为:燕文化是在燕国时形成、发展而在后世得到继承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从文化资源看,作为京津冀文化的母体——燕赵文化——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千百年来形成的个性独特、魅力无穷的燕赵文化,在历史上获得了深厚的积累、繁荣和进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近现代标识和特色、充满张力的北京文化、天津文化和河北文化。在历史进展中,北京文化、天津文化和河北文化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同根同源,血肉相连,总体上体现的是燕赵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共同的文化背景,相连的地域人缘,使得三地文化互补互成,形成紧密的有机结构,具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文化环境看,文化是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模式和进程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纪,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河北、北京、天津三地的文化建设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津在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的漕运重地、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漕运文化不仅带给天津财富,也使天津文化有了飞跃的发展。如今,天津又破除“独赢思维”,与北京拥抱,确立了“共赢”和“协同”的思维,加快了区域文化的合作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河北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同时,正努力建设文化大省,更加需要一种更大范围的文化支撑快速的经济发展。地域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联系在一起,文化将使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从文化定位看,文化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由交通、经济领域的接轨,向文化、文化产业及其市场接轨进程中的核心力量。在现在及其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燕文化应该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发扬其优良精神品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应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存在问题

1、开发程度低。同其他地域文化开发相比,燕文化开发处于初始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对燕文化的研究不够。国内外研究燕文化的人员少,成果小,导致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小,档次偏低。

2、认识品位不高。长期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开发的趋势认识不深,缺乏大旅游、大产业观念,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燕文化资源不仅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是开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3、专业人才匮乏。开发燕文化资源应具备以下专业人才:一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者,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二是旅游经济管理人员,包括经理、导游等,这些人既要了解旅游市场,又要通晓燕文化,能有效地把燕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三是燕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燕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要从燕文化中发掘出精华,非专业人员不行。没有找到一条有效开发利用燕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

(二)开发建议

1、燕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目标定位:以燕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为手段,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要制定全面开发燕文化资源的总体规划,从经济学、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建设几个不同方面着眼,从旅游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大目标着手。

2、开发利用燕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作为产业,不仅包括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的展示和利用,而且包括对历史文化名人、名胜的不断研究、开发、整理和弘扬,还包括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娱、购等六大要素的经济开发和文化联结,只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旅游才能摆脱文化魅力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等局限,成为一种潜力十足的新兴产业。其一,以燕下都为中心,包括燕长城、荆轲塔、易县战国城等景点在内的燕文化旅游专线,通过重建燕下都带动建筑业、饮食业、商业、交通、邮电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善产业结构。其二,修缮金台陈村、复原燕国村居的风貌,突出强调黄金台,彰显招贤纳士之精神;修缮荆轲古渡弘扬燕都文化,提升燕文化所在地的地位和文化品味。

3、成立燕文化研究所,全面系统研究燕文化的特点、价值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其一,开发燕文化资源,就要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利用燕文化资源的优势,吸引外资,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二产业。其二,充分利用燕文化资料,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其三,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推出独具燕文化特点的系列产品,把燕文化的丰富内涵揉进每一产品,